
100年了,陈家五代人还在守着那座老屋:秋收起义的火光,在血脉里没灭过
发布日期:2025-08-21 21:50 点击次数:176
1927年11月30日凌晨,正是黎明前最黑暗阴冷的时刻。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三都镇西向村半山腰的一座农家大院里突然人声鼎沸、枪声大作,大院后墙有一处断裂的低矮墙头,只见一个年轻人跃上墙头,正要向院外跳去,却被早已经埋伏在墙角的敌人抓获。
这个年轻人是中共铜鼓县第一任县委书记陈逸群。29日晚上,陈逸群在家中秘密召开中共铜鼓县委扩大会议,会议结束后,其他与会同志立即撤离了西向村,而陈逸群却在次日凌晨,被得到消息的反动武装铜鼓县靖卫队围捕于家中。
陈逸群尚在坐月子的妻子周棠卿闻讯抱着刚满月的小女儿巧莲追赶出来,跌倒在地。看着妻子怀里哇哇大哭的婴儿,陈逸群说:“我此去凶多吉少,最对不起的是我女儿巧莲,我没有抱过她一次……”
这是2025年元月,江西旅游商贸学院的师生们参观陈逸群故居时,陈逸群的侄孙陈道荣给大家讲述陈逸群烈士当年被捕的故事。74岁高龄的陈道荣在陈家老屋,也就是现在的陈逸群故居、中共铜鼓县委旧址,守护了一辈子烈士遗物。今年,他入选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01
守护,是一份历史的见证
陈道荣生在老屋、长在老屋,从他记事起,每天晚饭后,在学校任校长的爷爷陈宅梵就爱带他坐在屋前的桂花树下讲述家族往事。这棵桂花树下,正是叔祖父陈逸群晨读过的地方,也是他和同志们商讨革命工作的地方。许多个黄昏,爷孙二人沉浸在那段红色过往中……
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铜鼓县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之一,也是秋收起义的领导指挥中心。
1927年6月,中共铜鼓党团中心支部升格为中共铜鼓县委,陈逸群任县委书记,而陈家大屋就是县委所在地。
为了响应秋收起义,陈逸群带领革命武装打开铜鼓县城监狱,救出上百位革命者;烧毁了铜鼓反动首恶的住宅和祠堂;搜捕反动分子,为毛泽东亲临铜鼓县领导秋收起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逸群
秋收起义后,陈逸群继续留在铜鼓县开展革命,后不幸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3岁。后来,陈逸群的父亲陈以谦和弟弟陈章伦也在战斗中牺牲。
一门三忠烈的陈家成了反动派的眼中钉,陈宅梵作为幸存的长子,遵照父亲陈以谦被捕前的交代,带领全家老少躲进了通往修水县的大山上。出发之前,陈宅梵将部分烈士用过的物品分别藏在了亲戚朋友家里。
陈家在大山上搭棚度日,一过就是三年。等到陈家人回到老屋的时候,满院荒草已长到了齐人高。面对满目疮痍,陈宅梵决心不仅要保护好烈士遗物,还要拿起笔记录下这一段历史。他历时多年书写80万字,起名为《宅梵大事记》,成为研究铜鼓县革命史、党史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土改的时候,陈宅梵将当年抢夺家产的恶霸家里的烈士遗物悉数收回,重新修复一新。
陈道荣始终记得爷爷陈宅梵对他说过的话:“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懂得历史的重要性。烈士遗物不是我们个人的财产,而是国家的财产,这是国家的历史见证。”耳濡目染中,陈道荣和父亲陈达孝都自觉地将保护遗物作为人生中重要的功课。
陈道荣至今还记得那个雷电交加的日子,连日的暴雨带来大水,山上的泥土伴随着大水不断涌入老宅后面的排水沟内,父亲带着陈道荣冒着闪电和暴雨挖泥挑泥,衣服湿了、冻得受不住了,他们回屋换一件衣服又冲进雨里继续挖,衣服湿了一件又一件。当晚,陈道荣就发起高烧,由于没钱去医院,只能用土方子治疗。陈家老屋在这次特大暴雨中安然无恙,这是陈道荣最宽慰的事情。
后来,父亲在弥留之际,将陈道荣叫到床边,反复叮嘱:要记得爷爷的话,将老屋和烈士用过的物品保护好,任何时候不能拆不能卖;如果政府需要,要无偿捐赠。
陈道荣在爷爷和父亲的影响下,已经将守护好烈士遗物的信念融入自己的生命中。
02
传承,是红色基因里的坚守
多年来,陈道荣夫妇尽心呵护着陈家老屋,因为它是烈士的故居。
又一个午夜,黑暗的天空突然划过一道闪电,几秒过后,雷声炸裂,大雨顷刻如瀑布般洒落。睡梦中的陈道荣立刻惊醒了,他从床上坐起来,径直奔向屋角的柜子,从柜子里拿出手电筒和水桶,跑出了卧室。与此同时,妻子也紧随在陈道荣身后跑出了卧室。
陈家老宅占地面积有370多平方米,共有22间屋子,这些暗黑的屋子里开始亮起一道道手电筒的光,这是陈道荣夫妇在逐一检查每间房屋的屋顶有没有漏水。
陈道荣夫妻
为了留住历史记忆,更是为了守护好文物古迹,陈家老屋一直保持着烈士居住过的原貌,经年累月,屋顶的瓦片会被大风吹移位,猫捉老鼠也会翻动瓦片,这些在平时很难被发现,只有在下雨屋顶漏水时,才知道哪里的瓦片需要检漏、屋顶椽条是否需要更换等。因此,每逢下雨天,都是陈道荣夫妇最忙碌的时候。
老屋因为年代久远,遇到风雨雷电等自然灾害天气时,房屋的屋顶、墙体、门窗、地基等就易受损,陈道荣几乎每年都要带领儿孙对老宅进行基本的修缮。
为了更好地保护烈士遗物,陈道荣想建一座新房用来保存烈士用过的家具。但家里经济紧张,陈道荣几次三番想跟孩子们说这件事,却始终张不开口。这天晚饭后,全家坐在庭院里纳凉,大儿子说:“近期雨水较多,而且都是后半夜下的,爸爸妈妈经常为此忙碌。这件事情得想个办法解决,一来遗物容易受潮腐烂,二来老人晚上休息不好也影响身体。”
陈道荣被孩子们的孝心感动了。最后,全家达成了一致意见。老宅为了保持原貌,不能改建,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在老宅附近再建一座新房。新房不久就建好了,新房的二楼专门用来保存烈士遗物。陈道荣和三个儿子一起将烈士用过的桌椅、书柜、笔墨纸砚等用品全部搬到了新房的二楼。陈道荣说:“只要烈士的遗物住上了新房,我就放心了。”
20世纪80年代,有收购老家具的古董贩子,愿意高价购买烈士用过的家具,陈道荣一口回绝:“不卖!”古董贩子不肯放弃,采用人海战术,每天都有好几拨人以参观的名义在陈道荣家里赖着不走,陈道荣只能放下农活,陪着他们坐一整天,最后还是留下两个字“不卖”。
还有苗木商人看上了陈家的5棵百年桂花树,愿意出25万元的高价购买,陈道荣不假思索地拒绝了。这5棵桂花树中最大的一棵,正是烈士陈逸群读书和会友的地方,也是陈道荣和爷爷最爱的去处。
2012年是陈道荣家最难的一年,二儿子患肾结石在南昌住院需要手术,孙女考上了大学,却因病也在南昌住院等待手术,上大学的费用还没有着落。有商贩听说陈道荣家急需用钱,又上门来游说,陈道荣还是干脆地回复“不卖”。
有好一段时间,陈道荣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老屋门前发呆,他心疼孩子们,但绝不可能拿着烈士的遗物去换钱。那段时间,陈道荣一下子老了许多。最后,他决定拉下老脸,一家一家去借钱。乡亲们都不富裕,陈道荣好不容易借到三万元。他又将家里的猪和牛等能卖的都卖了,终于凑够了儿子和孙女的手术费用和上学的钱。三万元的债务,陈道荣足足还了三年。
03
讲述,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为了更好地保护革命历史文物,铜鼓县政府出资修复陈家老屋,2021年正式挂牌成立中共铜鼓县委旧址纪念馆,这里也是陈逸群故居纪念馆。陈道荣不仅无偿将老宅捐赠给政府,还将烈士用过的书桌、椅子、柜子等家具一起捐给政府,作为纪念馆里的展厅陈列品。烈士用过的一套梨花木的一桌六椅,陈道荣也无偿捐给铜鼓县政府,现保存在县政府办公室的展厅中。
陈道荣还主动担任起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给前来参观的党员、群众讲述秋收起义的历史,讲述革命前辈在白色恐怖下英勇斗争的故事,纪念馆也被三都镇政府定为讲述“新时代微党课”的课堂。
纪念馆的参观者来自全国各地,一位老干部听了陈道荣的讲解,感叹道:“在这里听到的‘党课’太真实、太独特,也太震撼人心!”
随着年岁渐长,陈道荣开始思考纪念馆今后的管理和讲解工作该如何发展。这座隐于山区的老屋,通勤很不方便,如果孩子们长期居住,也会面临学习和工作的困难。同时,这座老宅承载着太多无法割舍的记忆与责任,如何让儿孙们接好这一班,成了他心头的牵挂。
一日傍晚,三个儿子难得齐聚。饭后,父子4人来到院中那棵百年桂花树下。斑驳的树影里,陈道荣说出了自己的忧虑。这些年,孩子们太了解陈道荣了,知道那些砖瓦梁柱间凝结着他怎样的执念和坚守。
“爸爸,我们兄弟仨都考虑过这事。等到接班时,我们兄弟仨会共同商量,选出一个最合适的人来。”大儿子的话让陈道荣放下心来,望着三个儿子,他突然意识到:这份坚守或许早已在血脉中悄然延续。暮色渐浓,山间的凉风一阵阵吹来,百年桂花树枝叶轻摇,簌簌作响,陈道荣抬头,欣慰地看了看这棵百年老树。
2025年清明节,陈家的儿孙们都回到了老屋,这是他们每年的约定,全家人一个不能少,一起去给烈士扫墓。
当年,陈逸群和陈章伦烈士的遗体被反动派破坏后找不到了,只有陈以谦烈士的遗体被家人们寻回安葬。这个春天,陈以谦烈士墓地上的小草长出了新绿,陈道荣仔细地擦拭着墓碑,感叹着又是一年青草绿,时光过得真快,现在的生活幸福而自由。
陈道荣又一次跟儿孙们讲起了先烈们的往事,孩子们照样认真聆听着。在烈士的墓前,那些熟悉的故事变得无比神圣,让人充满力量,激励着他们走向未来。